您现在所在位置: PG电子游戏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公司资讯

Company information

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s

常见问题

Common Problem

PG电子游戏张红日记127篇:工作量证明机制

发布日期:2023-10-12 12:25 浏览次数:

  PG电子游戏张红日记127篇:工作量证明机制今天日记群满员,日记2群有418个人。有币地址有5206个。链群27个。新的链群是:永邦经济特区安徽站。永邦的粉丝们开始比较多的在建立地方站。

  比特币卫星,而不是地面互联网,成功地给国际空间站指挥官、加拿大宇航员克里斯·哈德菲尔德(Chris Hadfield)发送了一笔比特币。交易首先被发送给三颗卫星Telstar 11N, Galaxy 18,以及Eutelsat 113,然后交易被卫星广播给地面的用户,并进一步被中继给地面上的比特币网络。正如缪永权所说,这是第一次实现从

  而不是地面发起比特币交易。这可能也是宇航员第一次收到比特币。(注:其实接收者是不是宇航员在这里并不重要,更多是个噱头。)这个发射比特币卫星的Blockstream公司,就是“哈希现金

  ”发明人、英国密码学家、密码朋克、企业家亚当·贝克(Adam Back)于2014年在加拿大所创立的区块链企业。早在2018年12月,Blockstream公司成功完成了第4颗比特币卫星Telstar 18V的发射,在覆盖范围上,补齐了亚太地区的最后一块拼图。从此,北美、南美、欧洲、非洲和亚太地区,都被比特币卫星的信号覆盖到了。这些卫星24小时不间断地向地面广播比特币区块链的区块数据,并提供交易中转功能。

  2020年5月,升级后的Blockstream卫星2.0版,提供自2009年1月3日创世区块以来全账本历史数据的同步。这些全部都经由卫星通信完成,完全不需要依靠互联网。

  (Elaine Ou)在斯坦福比特币扩容会议上深入探讨了空中发送比特币的主题,并提出了一项研究项目,建议将比特币到无线电广播中,以使用弱信号无线电传播来确保共识证明。2019年2月,有比特币爱好者成功通过短波电台7.077MHz频段

  从加拿大多伦多发送了一笔比特币到美国密歇根,这被认为是首次使用业余无线电跨国界发送比特币。这次成功的比特币隔空投送,既没有通过互联网,也没有使用卫星。为什么比特币的区块链账本可以脱离互联网,使用卫星进行广播呢?为什么比特币的交易可以通过各种通信手段,互联网,卫星,短波电台,等等,都可以进行点到点的发送呢?或者说,为什么比特币系统可以不依赖于互联网而正常工作呢?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

  正如中本聪在2010年8月7日的论坛帖子中所写的那样“工作量证明具有一个漂亮的特性,就是它可以通过

  的中间人进行中转。我们不必担心一条链来自于被托管了的通信。是谁告诉你最长链都没关系,工作量证明可以为自己代言。”在拜占庭网络的

  中,唯有工作量证明可以做到,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很多人说区块链就是共同记账、共同见证。错!错!错!读过《比特币史话》的诸君应该了解了,工作量证明链的最大特点恰恰是无需见证,因为工作量证明自己就是自己的证明,用

  如果某一刻所有记账的人都被集体毁灭了,只要还能恢复出一份备份的比特币区块链数据,就可以根据工作量证明的历史验证这条链的有效性,并以此为基础重新启动比特币网络,历史依然永恒。

  正是由于工作量证明有如此漂亮的特性,这就使得比特币区块链可以通过非互联网通信通道进行广播,比特币交易也可以通过非互联网通信技术进行点到点发送。这就是工作量证明赋予比特币的力量。

  (Nick Szabo)。在中本聪写于2010年7月20日的论坛帖子中,他说,“比特币是1998年戴维就密码朋克提出的b-money提案和尼克·萨博的

  (Bitgold)提案的实现”。而早在2008年公布的比特币上,中本聪把戴维的b-money提案列为了第一条参考文献。戴维写于1998年的b-money提案虽然只是十分简陋的一篇随笔,但其中已经提出了一些与比特币接近的思路的雏形,比如:* 要通过

  工作量证明的思路。而且戴维十分精确的指出了,发行货币的价值量要以购买计算时间的价格测定。但是戴维并没有给出这个消耗计算时间的算题是什么,怎么构造。而且戴维希望使用一篮子商品来作为标准定价单位,这也和中本聪的思路不同。* 新货币奖励

  不过,戴维并没有把整体的思路闭环整理清楚,而且他也没有想清楚如何解决掉对记账节点的信任和防止合谋等问题。中本聪给了他这么高的赞誉,他倒是有些受宠若惊了。戴维在2011年2月25日的一篇博客回复中,对于中本聪是否过誉了自己表达了深深的怀疑。他写道:

  “我的理解是,以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为名的比特币的创造者甚至在自己重新发明这个想法之前压根儿就没有读过我的文章。他后来才知道了我的文章,并在他的论文中把荣誉给了我。所以,我和该项目的关系非常有限。”

  (Hal Finney)是我知道的仅有的几个对(加密货币)这个想法足够喜欢,以至于会在很大程度上不断探究,直到(我们遇到了)中本聪”。尼克·萨博同时写道,“只有很少的人读到过我关于「比特金」的想法,尽管我在1998年就提出了这个想法(和戴维提出b-money是同一时间、在同一个邮件列表里),但直到2005年都没有对外公开”。2005年12月29日,尼克·萨博在他的个人博客上发表了名为《比特金》(Bit gold)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尼克·萨博给出了一些和中本聪在比特币中所用的类似的思路,比如:使用单向函数的逆向计算作为

  ;把工作量证明串成一个链条,作为比特金的分布式登记处;等等。但是正如尼克·萨博自己事后回忆所述,他认为中本聪对他的想法的重大缺陷做出了关键性的改进:“中本聪改善了我的设计中所存在的重大安全缺陷,即要求一个工作量证明成为具有拜占庭适应性

  事后看来再明显不过的特性,但是在前向预见时却是很不明显的。”关于货币以及价值的起源,尼克·萨博认为

  误解了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两位经济学大师的理论,即门格尔的货币起源论和米塞斯的价值回归定理,因而导致他们完全无法理解比特币为何有价值。尼克·萨博认为,他们应当向比特币虚心学习。他写道:“几乎没有人真正了解货币。

  我经常被热心的告知,货币不是那样的。黄金必须首先是闪亮的,而且在电子产品或者什么非货币需求上有用处,然后才能成为货币。这种论点,很讽刺的是,来自于那些自由主义者们,他们误把门格尔的货币起源论当作了货币产生的唯一方式,以及同样误用了米塞斯的价值回归定理。即使我在对货币起源的研究中已经反驳了这些论点,但我仍谦虚地建议,对于任何辩论比特币经济学的人都应该先阅读一下(我的研究)。”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奥地利经济学派

  ”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学“边际效用学派”中的一个。该学派反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提倡“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主观价值论,认为价值就是主观价值,其来源于效用(使用价值)和稀缺性(数量限制)。奥地利经济学派开山鼻祖、奥地利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

  )在1892年发表了《论货币的起源》(The Origins of Money)一文,提出货币是由最具“适销性”(saleableness)的商品,在自由的市场交换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来的。门格尔所谓最具“适销性”的商品,白话讲就是市场上最好卖、最有销路、人人都想要的那种商品。而适销性好不好,就可以凭主观经验进行分析,比如需求、供应量、可分割性、耐久性、等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的老师、奥地利经济学派第三代掌门人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在1949年出版了代表作《人的行为》(Human Action)。在书中第17章“间接交换”的第四节“货币购买力的决定”一节中,他给出了一个被他称之为“回归定理”(the regression theorem)的理论。这个理论的意思就像米塞斯在书中所写,“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关系(也可叫做货币关系)决定购买力的强度。今天的货币关系,根据昨天的购买力而形成的,决定今天的购买力。”2010年7月27日,一个网友在论坛发帖称“比特币没有违背米塞斯的回归定理”。他在帖子中分析称,货币能够从易货经济中脱颖而出,必须先具有商品价值。但是比特币的第一个使用场景就是交易,似乎没有商品价值而直接被当作一个交换媒介在使用。这是怎么发生的呢?根据米塞斯的回归定理,在比特币和美元发生交换的那一刹那,比特币的交换价值就由美元定价了,而美元则可以回溯到它用黄金定价的那一刻,作为货币的黄金和白银则可以回溯到它们最初作为商品的起点PG电子游戏官方网站

  如果它出于某种原因以某种方式获得了任何价值,那么任何想要远距离转让财富的人都可以购买一些,传输它,然后让接收者卖掉它。”

  “我认为货币的传统资格是基于一些假设,那就是这世界上有很多竞争物都是稀缺的,具有内在价值自动引导的东西肯定会胜过那些没有内在价值的东西。但是,如果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有内在价值的东西可以用作货币,

  )在他出版于1978年的最后一本著作《货币的非国家化》(Denationalisation of Money)一书中第19章所写的这两段话和中本聪的想法有些不谋而合:“货币之所以有价值,因为人们知道它是稀缺的,也只有在稀缺时,它就有价值,他人正是因此才有可能以其现有价值接受它。

  相信其发行者会保持其稀缺性而自愿地使用,仅仅因为发行者已经证明了他们值得人们信赖因而被人们乐于持有,这种货币就会由于其价值稳定而越来越被人们广泛接受。人们将会知道持有这种货币的风险小于他们持有其他一些他们并不掌握其具体信息的物品的风险。他们持有这种货币的意愿,取决于人们对于其他人可能会在某种他大致了解的价格幅度内接受该货币的预期,因为这些人也知道对方具有同样的预期,如此类推。这种状况会无穷无尽地持续下去,甚至会趋向于使预期本身越来越稳定,因为,得到确认的预期能增加人们的信赖感。”“有些人显然觉得很难相信,

  给予其持有者可以要求赎回某种具有内在价值(等于其现价)的东西的法律权利,也能被人在一定时间内普遍地接受或保有其价值。他们似乎忘了,在过去40多年中,在整个西方世界,除了这种不可赎回的名义货币之外,我们没有任何货币。我们一直以来不得不使用的形形色色的纸币,一度也曾经维持着其价值,而之所以出现缓慢贬值的过程,不是因为人们觉得他们无法最终赎回,而仅仅是因为被授权在一个国家内仅发行一种货币的垄断性机构没有能够将其发行量限制在某个适当的水平上。”2010年8月6日,一个网友在比特币论坛上发帖批评,“比特币在热力学上是不合理的”,“一个通货并不必需有任何内在价值,一个

  本身就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其价值可以纯粹来自社会传统”,“生产比特币所消耗的电力是一种浪费,一种「热力学的负担」”。“总体上,我也不认为造币所需的非常高的计算负担对当前系统而言具有事实上的必要性。依我的理解,造币在根本上是「时间」的计量。如果时间是根本上的控制变量的话,何需每个人都要在规定时间内「扔尽可能多次骰子」

  金矿开采是一种浪费,但这种浪费远远少于将黄金用作交换媒介的效用。”“我认为比特币的情况将会是一样的。比特币使交换成为可能所带来的效用将远远超过用电成本。因此,不拥有比特币将会是一种净损失。”

  仅仅以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主观价值论,去探究比特币的价值起源,便会在价值回归的尽头,陷入“拜物教的幻想”,把“当作货币的金和银”,认为是“具有特别社会性质的自然物”,而无法识破其中所“代表的社会的生产关系”,最终在否认了“使用价值”的必要性之后,便只能像哈耶克那样把“稀缺性”作为货币唯一的价值解释。

  但是,无数归零的、总量恒定的、“稀缺”的山寨币已经证明,这种解释是站不住脚的。它们为什么没有能够在第一次和USDT或者BTC发生交换的时候,通过“价值回归”而获得价值,这就是一个无解的谜题了。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4节中这样写道,“假令商品能说话,它们将会说:我们的使用价值,使人类关心。但当作物的我们,是没有使用价值的。当作物的我们,是只有我们的价值”,“价值(交换价值)是物的性质,使用价值是人的性质”。他继续分析,“物的使用价值,没有交换,也能由物与人发生直接关系而实现;物的

  ,却必须由一种社会过程,即由交换才能实现”,所以,“价值必包含交换,使用价值则不然”。因此,“使用价值是人的属性,价值是商品的属性”。换句话说,人的确认了物的使用价值,而作为交换对象的商品则确认了商品的价值。二者是分离的。我手中多余出来的一瓶水,对我的使用价值(效用)为零,但我仍然可以用它来交换你手里的面包,从而显现它的价值(交换价值)。在第五章第1节,

  ”,“是由人的活动,用劳动手段,在劳动对象上,引起预先企图的变化”,也就是说,劳动过程“是一种有目的的产生使用价值的活动,它使自然物适于满足人类”。“任一物,若不是有用物,必不能有价值。如果它是无用的,则其中所含的劳动也是无用的。这种劳动不算劳动,故不形成价值”(第一章第1节)。而所谓“商品内含的劳动”,“当作价值量看”,“只从量的方面加以考察”,也就“是劳动「多少」或「时间多长」的问题”(第一章第2节)。“劳动量以劳动时间测定”(第一章第1节),“劳动力的支出,由时间计算的,则表现为劳动生产物的价值量”,“价值量由劳动时间规定,这是一个隐藏在商品相对价值现象运动背后的秘密”(第一章第4节)。显然的,在马克思看来,人所做的产出所欲之物的行动,就是劳动。劳动时间,就是劳动量。劳动量,当产出物与其他商品交换时,便表现为价值量。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其实是时间价值论。

  不考虑浪费时间做无用功的情况(此时价值恒为零),我们很容易推出一个结论,即,价值的唯一来源就是时间,有效生产的时间。

  作量证明,正是时间的证明,是产出人人所想要的比特币所耗费的时间的证明PG电子游戏官方网站,因此,也就是价值量的证明。不必嘲笑计算哈希值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如果没有计算机帮助,这份工作一点儿都不简单),再复杂的工作,也都可以换算和还原为若干倍的简单工作的价值量。工作量证明,时间的证明,价值的源泉。那么,生产

  又是如何商品化,进而货币化,再进而资本化的呢?我们来探究一下币基交易(coinbase)的秘密。中本聪的神来之笔就在于币基交易

  货币发行的证明,而不是货币本身。因为工作量证明是自证的,那么货币发行也就成为了自证的了。中本聪设计的工作量证明链

  币基交易就是画龙点睛之笔。有了它,整条龙就焕发了生机,从画上跳脱出来,真的变成了一条大活龙了!币基交易规定了,从创世区块开始,每个

  可以对应发行50个比特币(其实是50亿聪)。每21万个工作量证明——也就是每21万个区块——过后,每个工作量证明对应发行量减半。也就是25,12.5,6.25,以此类推,直至减至零(注:因为数字有精度限制,不会出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情况;当然,不排除100多年后的人们升级比特币系统,提高精度,这是后话)。等比数列求和后可得最终发行量上限约2100万枚比特币。而比特币系统会自动调节区块时间,保持1个区块时间约为现实世界10分钟的节奏,这样

  “总发行量将为21,000,000个币。当网络节点出块时,币就会发给他们,数量上则每4年减少一半。头4年:10,500,000个币未来4年:5,250,000个币

  发行比特币的机会。在2009年2月18日的博客回复中,中本聪解释道:“根据大多数用户遵循的一组规则,基于一套多数人遵循的规则:- 每当有人找到工作量证明来生成区块时,他们都会得到一些新币

  ,或者奥地利学派所说的“效用”,就是支付比特币网络的转账交易手续费。按照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价值论,

  计算工作量证明的时间,有目的的生成比特币这种使用价值的过程,就是可以创造出“价值”的劳动过程,而该过程所创造出的“价值”,将会被比特币这一产出物所吸收。当比特币这一产出物拿到市场上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售卖)时,它的“价值”就显现为“

  ”,而“价格”则不过是价值量的货币表现而已(该表现可以偏离甚至背离,这就表现为价格对价值的波动性)。这时,比特币就成为了一种商品(commodity),可售卖的商品。币基交易,首先完成了由工作量证明所证明的工作量

  工作时间,到价值的商品化(commoditization),也就是完成了有效生产时间的商品化。而在这一生产时间里所“白白耗费”的巨大电能,则是为了确保工作量证明是足以自证的,为了确保链上所记载的时间历史是足以自证的,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对此,中本聪在2010年8月7日的论坛帖子中坦承,如果能做到只消耗时间不耗电或者少耗电,也是可以的,只是他暂时不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做到。他这样写道:

  “我想也许可以在某些时候测量CPU功率。例如,如果CPU算力挑战赛平均每10分钟仅运行1分钟。你仍然可以证明在给定时间内的总算力,而不必一直运行。我不知道这该如何实现。对于当时不在线的节点,没有办法知道过去的链实际上是产生于有着9分钟工作间歇的生产周期,而不是持续运行计算。”可以大胆的说,如果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实现不依赖于任何非自然因素的、足以自证的、有

  ”的称号。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是远比当今业内广泛研究的密码学算法和分布式计算更为重要的,也是能够为比特币系统带来飞跃式进步的最大难题之一。当然,也有可能这个解题思路就是错的,因为还有另外一个逆向思维的思路,就是提升人类文明的卡尔达肖夫指数(Kardashev Scale)。

  )提出一种用来衡量一个文明的技术先进等级的方法,即考察该文明有能力利用的能量,据此把文明分成三个等级:1型文明、2型文明和3型文明。其中,1型文明能够利用在它的故乡行星的全部能量,

  ,也许比特币网络为了计算工作量证明所消耗的这点儿电,就不足挂齿了。通过率先生成工作量证明,抢到通过

  发行比特币的机会的人,在比特币系统里被中本聪称之为“矿工”(miner)。而耗费电能、算力和时间寻找符合条件的工作量证明的过程,相应的被称之为“挖矿”(mining)。显然,这是一个用“黄金挖矿”所做的形象化的比喻。后来有人批评说,中本聪当初用“挖矿”来作比喻是不好的,非常具有误导性,过度强调了对计算的激励。这些人认为,矿工们所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并不是挖矿产币,而是生成区块和记账。照此说来,也许他们不应该叫做“矿工”而应当叫做“会计”?矿工们生产出的比特币中,被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换的,就变成了商品。

  而生产,而非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生产。比特币为什么会被非矿工人群所需要呢?因为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价值主张,那就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

  的价值发送,而不需要借助于可信第三方,以及,其生产时间是刚性的,不会随着生产力即算力的提高而缩短,相反的,每4年平均一个比特币的生产时间还会加倍(即单位生产时间产量减半),因此造成最终总发行量具有确定性上限。中本聪在2008年发表的比特币中指出,“互联网上的贸易几乎已经完全依赖作为可信第三方

  的金融机构来处理电子支付。尽管该系统对于大多数交易而言都运行良好,但它仍然为基于信任的模型所固有的弱点所困扰”,“没有一种现存的机制可以通过通信信道进行支付而不需要借助于可信第三方”,“数字签名提供了一部分解决方案,但是如果仍然需要一个可信第三方来防止「双重花费」(double-spending),则主要的好处就没了”。“双重花费”,简称“

  ”,是指支付方把一笔比特币花费两次或多次,分别支付给不同的收款方,从而进行欺诈。其中原因,就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比特世界里,数据是可以任意复制的。数字货币作为一种比特形态,也是一种数据形态,也是可以任意复制和发送的。就像你可以把照片复制很多份,发给不同的好友一样。而所有的复制品,其内容都是一模一样的,完全无法区分哪个是原版,哪个是复制版。比特世界的这种任意复制,导致传统网络支付无法摆脱对可信第三方的依赖。对此,中本聪在中解释道,“问题在于收款人无法验证一位所有者没有将硬币「双花」。常见的解决方案是引入受信任的中心权威机构,或铸币厂,该机构检查每笔交易是否存在「双花」。每次交易之后,必须将硬币退还给铸币厂以发行新的硬币,并且只有直接从铸币厂发行出来的硬币可以相信没有被「双花」。这种解决方案的问题在于,整个货币系统的命运取决于经营铸币厂的公司,每笔交易都必须经过铸币厂,就像一个银行一样。”

  如果去看看距比特币发明十几年之后的今天,各国央行所设计和推行的所谓CBDC(央行数字货币,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其设计原理,恰恰就像上面中本聪所说的那样,让每一笔交易、每一笔货币的流转都必须经由中心铸币厂的中转,从而,

  ,即从支付方直接到接收方的了。CBDC这一类货币系统,使用的是中心铸币厂的权威证明,而不是比特币系统的工作量证明。虽然都被称为数字货币或者加密货币(CBDC也采用了电子签名和哈希算法等密码学技术),但是诸君要明白的是,CBDC和比特币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部分准备金制度赋予了银行增发货币的能力。比如一家拥有100万元准备金的银行PG电子游戏官方网站,若准备金率为10%,它可以随时通过信贷

  现代货币理论(MMT)则为央行实行毫无节制的“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印钱”或者“放水”——“凭空”增发基础货币,提供了理论依据。一切都不过是在“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上玩的一个数字把戏而已。在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你账户里的钱不过是一个数字,这个数字代表了他们欠你的负债,而真正的钱早就被他们拿去变钱生钱的戏法了。借助于资产负债表这么一张小小的表格,你的钱就变成了他们的钱。

  就意味着被控制,账户就意味着交出你的钱,账户就意味着信任那些有能力并且有机会背叛你的机构和公司。中本聪看穿了这个把戏。他在2009年2月11日的比特币0.1发布博客中写道:“

  。必须信任央行不会让货币贬值,但是法币的历史却充斥着对这一信任的破坏。必须信任银行来持有我们的钱,以便进行电子转账,但是他们会在信贷泡沫周期大肆放贷,只留下很少的准备金。”比特币消灭了账户。比特币没有账户。

  比特币不需要你信任那些貌似值得信任的任何人、任何机构、任何权力。你只需要相信宇宙中的数学真理和物理规律,以及这真理和规律的结晶——工作量证明。在工作量证明链上,没有信贷泡沫,也没有货币超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

020-88888888